如何理解在《伤寒论》中葛根“起阴气”的作用?
葛根,是护肝的上佳良药,五行医学中,肝脏属木,木能生风,故葛根又稳为风病的主药。
葛根,是风病的主药,风药皆燥,古人说其生津止渴的意思,生就是升字之讹。以风药性主上行,能升举下陷之清阳;清阳上升,则阴气随之而起,津腾液达,渴就自然停止了。设非清阳下陷,而火炎津耗辶渴,误服此药,则火藉风威,燎原莫遏。即非阴虚火炎之证,凡胃津不足而渴的,应当禁忌。
在巜伤寒论》中葛根“起阴气”的作用,是因为葛根能解肌发汗的作用,能治疗外感风寒、恶寒发热、项背强急、无汗的症状。
北齐徐之才在《十剂》中说:“轻可去实,葛根,麻黄之属”。意思是葛根、麻黄等轻物发散的药物,可以驱除在表的实邪。这里是因为风寒已伤了筋脉中的津液,而见到项背强急不能舒展的症状,所以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甘辛而平的葛根,鼓舞胃气,生津解肌,既帮助桂枝汤解散表邪的作用,又恢复了津液,可见葛根是为了解除项背强急而用的。***若见到恶风发热、项背强急、有汗、那就只用桂枝汤加葛根,叫做“桂枝加葛根汤”(也就是巜伤寒论》里的方剂)。
葛根“起阴气”之机理
唐容川认为葛根“其根最深,吸引土中之水气,以上达于藤蔓,故能升津液”。这是苦苦探寻了葛根自然之性后,应用比类取象方法喻示葛根“起阴气”之理,也解释了“起阴气”即升津液的简单含义。
叶天士说:“其主消渴者,葛根辛甘,升腾胃气,气上则津液生也。”(《本草经解》)可见起阴气、生津液是胃气升腾,气能生津之故。接着又从阴阳互根层面上解释葛根“起阴气”之理:“阴者从阳者也,人生阴气,脾为之原,脾与胃合,辛甘入胃,鼓动胃阳,阳健则脾阴亦起也。”
邹澍曾言:“葛则根白气平味辛,无一不似肺,是其量可及肺……胃气之升不能自至于肺,必因于脾乃能至也,是其由胃入肺,遂曳脾阴以至肺,阴阳并至,津气兼升,故《本经》特书其功曰‘起阴气’不可诬也。”(《本草疏证》)说明邹澍已进一步认识到,胃气升腾后还要通过脾主升清的中间环节才能将脾阴上承于肺,完成“起阴气”的全过程。
综上所述,葛根“起阴气”之机理是因葛根气脉上行,辛甘发散,气味具薄的自然之性作用于一体,鼓舞胃气,升发胃阳,其间经由脾主升清的作用,使阳升阴起,气上津生,将阳气、阴津上承入肺,以达到主消渴,止泄痢,润经脉,通血脉之功效。
葛根“起阴气”之内容
自《本经》提出葛根“起阴气”以来,历代医家对其作用叙述不一。有云“提气”者(《本草新编》);有说“升津液”者(《本草问答评注》);有载“升阳”者(《汤液本草》,《中药学》);有言“升发脾胃清阳之气”者(《本草正义》)。归纳起来不外乎“起阴气”与“升阳气”。“起阴气”侧重的是葛根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最终目的,而“升阳气”强调的是葛根的功能和其作用于人体的过程。然而,终究两者是一致的,因为只有“升阳气”的作用,才能有“起阴气”的反应。
葛根是什么树?
葛根是豆科植物野葛的块茎,为粗壮的藤本植物,长度大约8米,上面部分有硬毛,底下有粗壮的根茎,可以制成葛根。
葛根,为豆科植物野葛,是中国南方一些省区的一种常食蔬菜,其味甘凉可口,常作煲汤之用。其主要成分是淀粉,此外还含有约12%的黄酮类化合物,包括大豆(黄豆)甙、大豆甙元、葛根素等10余种;并含有胡萝卜甙、氨基酸、香豆素类等。
葛根是豆科植物野葛的块茎,为粗壮的藤本植物,长度大约8米,上面部分有硬毛,底下有粗壮的根茎,可以制成葛根。
2.
先将植株挖出,清洗干净外面的泥土,将块茎放在旁边晾干,然后切成片。
葛藤和葛麻藤的区别?
没有区别,是同一种植物,葛藤也叫葛麻藤。葛藤是一种半木本的豆科藤蔓类植物,具有惊人的蔓延力和繁殖力,可以大面积地覆盖树木和地面。 葛藤半木质的蔓藤可以长达10至30米,匍匐地面甚至可达百米。其根部重达数公斤并可深入地下一至五米深,它长有巨大的叶子和红紫色的花朵,长满硬毛的叶子为互生三片,长7至15厘米,荚果扁平,长5至10厘米,宽约1厘米,附着着金***的硬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