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光农业网

循环水养殖-循环水养殖系统

  1. 在水产养殖中,循环水养殖过程中会有什么误区?
  2. 循环水养鱼的优缺点?

水产养殖中,循环水养殖过程中会有什么误区?

误区一:消毒却越勤快越好

定期消毒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,但并不是消毒周期越短、药效越大越好。过量消毒会不断杀灭水中的微生物,其中包括有益微生物,很容易导致水体缺氧进而致使水产动物死亡,如果不注意调节水质就会造成池养水域微生态环境失衡。

因此,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水质和鱼体情况确定消毒时间,而且在消毒后要及时调节水质,少量施肥使用微生态制剂,使水体的微生态环境得到恢复,为鱼类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。

循环水养殖-循环水养殖系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误区二:蛋白质含量高饲料质量也高

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是衡量饲料营养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,但并不是蛋白质含量越高饲料质量越高。

鱼虾类从本质上讲,不是需要蛋白质而是需要氨基酸。但动物不能从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氨基酸,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从摄取动植物饵料中获得氨基酸。因此,鱼虾食用饲料不仅要注意蛋白质的数量,更要注意其质量。不同食性的鱼类,其饲料蛋白营养有一定的标准。过高的蛋白质含量鱼类代谢不了,便会向水体中排泄更多的有机废物,既增加了成本,又造成了对水环境的破坏。

循环水养殖-循环水养殖系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误区三:水体透明度越大越好

在精养池塘要求水质清新,但不是透明度越大越好。水体透明度是水体肥瘦的一种表现。透明度越大,说明水体越瘦,水中浮游植物越少,光合作用也越弱,池塘中溶氧含量的绝大部分来自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。透明度大时,光合作用的产氧量就会减少,会经常出现缺氧或低氧状态,影响生产力。

一般养殖池塘的透明度在20~40厘米,超过40厘米时就要适当施加肥料,使水体有一定量的浮游植物,以维持光合作用增氧的强度。、

循环水养殖-循环水养殖系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误区四:苗种投放密度越大越好

一般来讲,鱼种密养是提高池塘产量的措施之一,但放养密度不是越大越好。池塘养殖各种模式的水体容纳量有一个合理的范围,超出这个范围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。

如果密度过大,产量虽可能提高,但养成的鱼体规格相对较小,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,反而不合算;密度的加大,势必提高投饵量,升高饵料系数;过多的排泄物又会使池塘的水质恶化,引起缺氧和鱼病暴发。

在养殖过程中,若鱼类生长良好,浮头较少,饵料系数低于一般水平,则证明放养密度合理;如果鱼类生长较差,经常出现浮头,而且出塘规格小,饵料系数高,则证明放密度过大,应适当减小密度。

重视水环境的日常管理、及时改良水质和底质、保证池塘溶氧充足、保持水体和藻相的稳定、合理投喂饲料,给水产动物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养殖效益。

循环水养鱼的优缺点?

池塘循环水养殖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,其基本原理是:将动力流水净化与生物原位修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,使养殖有机废弃物从大分子降解为小分子物质。***取进排水分离、建立人工湿地等措施净化水体,利用水生植物、微生物、贝类、滤食性鱼类等多级生物间物能转化功能净化水体,有效消减水体中的氮磷含量:水体氮磷等营养盐通过食物链转化为人类可利用动植物的营养物质,在减少有机废物的排放

保护水环境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,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和谐统该技术将传统池塘“开放散养”模式创新为新型的池塘循环流水“圈养”模式。在流水池中“圈养”吃食性鱼类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其排泄粪便的范围,并能有效地收集这些鱼类的排泄物和残剩的饲料,通过沉淀脱水处理,再变为陆生植物(如蔬菜瓜果、花卉等)的高效有机肥。

这样,既可以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、耗能和水***等根本问题,同时又做到化废为宝,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。

总之,与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相比,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具有提高产量和业绩、提高成活率、提高饲料消化吸收率,降低饲料系数,实现零水体排放、减少污染,提高劳动效率、降低劳动成本等优点。

鱼要怎样养,技术很重要,但技术靠学习实践取得,而养殖业的思路更重要。

日常饲养观赏鱼或者是在户外开放式鱼塘饲养经济鱼类的过程中,使用循环水养鱼是一种比较环保,比较节能的方式。但是循环水养鱼的优缺点也比较明显,优点是可以保持水质的相对来说的稳定。有利于防止疫病的爆发,缺点是维护保养的成本比较高,不如天然水流动水循环的快。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ewlighthempoil.com/post/2146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